文章字数4175字,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。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,请点击右上角的“关注”按钮。非常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,期待能为您带来一段愉快的阅读体验。
1750年,即清朝乾隆十五年,一位杰出的朝臣张廷玉在退休后竟遭遇抄家之灾。乾隆皇帝命人查抄其家中,竟发现藏有近36万两白银及大量珍宝。然而,令人大跌眼镜的是,乾隆并未因此责罚张廷玉,反而将这批白银悉数归还。更令人意外的是,张廷玉逝世后,乾隆帝竟破例赋予他配享太庙的殊荣。那么,乾隆为何要抄张廷玉的家?抄出如此巨额财富却又不敢动?为何最终还破格让他享受配享太庙待遇?今天,我们就一起深入探讨张廷玉与乾隆帝之间错综复杂的故事。
雍正帝临终前,张廷玉的权势和恩宠达到了巅峰。1735年,雍正帝病危,在临终遗诏中将庄亲王允禄、大学士鄂尔泰与张廷玉等人指定为顾命大臣,掌控朝政大权。须知清朝是满蒙贵族掌权的政权,对汉族官员历来防范森严,雍正帝却委以重任让一位汉族大臣参与摄政,这显示出对张廷玉极大的信任和器重。
展开剩余85%不仅如此,雍正帝还在遗诏中特别承诺张廷玉“配享太庙”的荣耀。所谓“配享太庙”,乃是将功臣的神位安置于皇帝祖庙之中,得以与历代皇帝及皇族亲属一同祭祀。太庙原本专属于皇帝及其宗亲,能被纳入其中的功臣极为罕见,这代表极高的荣誉和尊崇。张廷玉作为非满族、非皇亲的汉臣,获得此待遇,充分体现了他在雍正朝的卓越地位与贡献。
然而,这也标志着张廷玉仕途的顶峰。之后,他的政治地位逐渐下滑,部分原因与乾隆帝的态度变化有关,也与张廷玉个人的性格转变密切相关。
有观点认为,乾隆帝作为新君,对前朝遗留下的重臣张廷玉本能地持怀疑态度,但事实并非如此。乾隆即位初期志在建功立业,对张廷玉依旧敬重,将其任命为皇子师傅,负责培养皇子。每当乾隆出巡或祭祀,常让张廷玉留守京城,处理政务,表明对他的信任与倚重。
更为难得的是,张廷玉拥有“总理朝政”的实权,在辅政大臣中首屈一指。乾隆甚至给予他“夜宿紫禁城”的特权,允许他夜晚留宿宫中办公或休息,这在清代官员中极为罕见。乾隆还托付他管理科举制度、选拔人才,并主持《清圣祖实录》《明史》《大清会典》《皇清文颖》《清世宗实录》《玉碟》等重要史籍的编修工作,担任总裁官。如此盛誉足见乾隆对他的信赖与赏识。
此时的张廷玉,真可谓“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”,风光无比。那为何他后来落到如此境地?根本原因是张廷玉逐渐自满,思维僵化,变得高傲固执,而乾隆帝经历初期磨合后,更渴望独揽大权,张廷玉成为他的眼中钉。
具体来说,有几件关键事件。
1737年底,乾隆帝为示宠信,任命张廷玉为总理事务大臣,赋予他统领朝政的正式身份。同时加封喇布勒哈番及三等伯爵,亲赐号“勤宣”。清朝文官传统上不授伯爵爵位,且张廷玉为汉人,乾隆此举打破常例,意在笼络他。
然而张廷玉并未全心顺从。次年,乾隆提出恢复古代礼仪“三老五更”,彰显孝道和礼节,张廷玉却坚决反对,认为无必要更改,令皇帝颜面尽失。最终在张廷玉强烈反对下,乾隆不得不作罢。此事成为双方矛盾的起点,乾隆开始对张廷玉心生不满,感到其权力威胁。
尽管如此,乾隆顾及张廷玉的能力和其祖辈曾受宠,暂时忍让。可随着时间推移,张廷玉与乾隆多次在政策上发生冲突,触动了乾隆的底线。
1743年,有人建议改革科举,扩大考核范围,废除单一的“八股取士”制度,乾隆亦倾向支持改革,力求创新。而张廷玉则持反对态度,坚持沿用旧法,最终改革计划被扼杀。随后,针对土地兼并问题,社会矛盾尖锐,有提议推行“均田限田”政策,缓解农民失地困境,乾隆亦有意尝试。但张廷玉依然反对,称此举“事属难行,徒滋扰累”,担忧造成地方骚乱,最终政策未能实行。
这些事件显示,张廷玉逐渐从年轻时的锐意改革者,转变为保守固执的守旧派。他对新政抱持抵触态度,缺乏开拓精神。反观乾隆帝正值壮年,锐意进取,渴望改革,二者分歧日益加深。
但张廷玉的问题不止于此,他与朝中同僚关系也极为紧张。与同为名臣的鄂尔泰共事多年,两人关系冷淡,几乎形同陌路。张廷玉经常刻薄讽刺鄂尔泰,令其难堪。鄂尔泰去世后,讷亲继任,张廷玉与讷亲亦矛盾重重。乾隆帝为维持朝政平衡,有意纵容双方矛盾升级,导致朝堂纷争不断。
真正导致张廷玉彻底失势的,是1748年开始他频繁请求退休。乾隆帝多次挽留无果,终于在1749年批准其退休。此时乾隆对张廷玉的好感已大减,但考虑其资历深厚,依旧给予丰厚赏赐,并亲自题诗三首表达敬意。
然而,张廷玉在谢恩时又闹出乱子。他因担心死后不能如约配享太庙,竟然当面向乾隆索要“保证书”,免冠叩首,要求皇帝明言承诺。乾隆帝大为光火,视此为对皇权的冒犯,但仍忍耐,随即下诏确认张廷玉死后享受配享太庙,写诗安抚他。此事虽得解决,但两人关系已显紧张。
按理说,接受皇帝赏赐后,张廷玉应亲自谢恩,然他次日未现身,只派儿子张若澄代劳。乾隆大怒,认为张廷玉居功自傲,命其次日进宫解释。令乾隆更惊恐的是,张廷玉竟提前得知此旨意而先行谢恩,暴露军机处泄密,令乾隆怀疑重臣与军机处勾结,威胁皇权。
乾隆随后严厉惩处相关官员,召集群臣商议对策。最终剥夺张廷玉官爵,但因雍正遗旨,保留其死后配享太庙的待遇。
1750年,乾隆皇长子永璜去世,乾隆沉浸悲痛时,张廷玉再次提出回乡,时机极为不当,激怒乾隆,乾隆遂取消其配享太庙资格。
然而,这还未完。乾隆本性多疑狭隘,张廷玉多次触怒皇帝。后来四川学政朱筌犯事,乾隆怀疑张廷玉与朱筌关联,命人抄其家,竟搜出巨额白银和珍宝。
鉴于张廷玉俸禄微薄,这笔财富令人怀疑其来源。乾隆意图借此彻底除掉张廷玉,若张廷玉回答不当,后果不堪设想。
但张廷玉凭借过人记忆力,面对质询能详细说明每一笔银子和宝物的来历,皆系历代皇帝赏赐之物,且未曾变卖,均妥善保存家中。乾隆无奈,只得放弃刑事追究,但仍要求交出珍宝。
尽管乾隆多次打压,张廷玉的地位依旧坚固。1755年张廷玉去世,乾隆权衡其历史贡献和雍正遗旨,最终破格允许他配享太庙,成为清朝唯一获此殊荣的汉族臣子。
以张廷玉的才干和地位,本应享有更为辉煌的晚年,但他最终却走向年轻时所反对的道路,固守保守,激怒皇权,自食其果,令人惋惜。
发布于:天津市翔云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